首页 区域亮点 热门城市详情
华北地区:
北京 天津 河北 内蒙古 山西
东北地区:
辽宁 黑龙江 吉林
西北地区:
宁夏 新疆 陕西 青海 甘肃
华中地区:
河南 江西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区:
重庆 西藏 四川 云南 贵州
华南地区:
广西 广东 海南

区位交通

地理位置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部,是中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西起121°11′,东至135°05′,南起43°26′,北至53°33′,东西跨14个经度,南北跨10个纬度。北部、东部与俄罗斯隔江相望,西部与内蒙古自治区相邻,南部与吉林省接壤。全省土地总面积47.3万平方千米  (含加格达奇和松岭区), 居全国第6位,边境线长2981.26千米。黑龙江省位于东北亚区域腹地,是亚洲与太平洋地区陆路通往俄罗斯和欧洲大陆的重要通道,是中国沿边开放的重要窗口。

 

交通网络

公路:截至2022年末,黑龙江省境内公路线路里程16.9万千米,其中高速公路4659千米。

铁路:黑龙江省铁路以哈尔滨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并以齐齐哈尔、牡丹江和佳木斯为主要枢纽。主要铁路有京哈铁路、滨绥铁路、滨洲铁路、滨北—北黑铁路、平齐铁路、哈佳铁路、富西铁路、牡佳铁路、勃七铁路等。

地铁截至2021年11月,哈尔滨地铁开通运营线路共有3条,分别为哈尔滨地铁1号线哈尔滨地铁2号线哈尔滨地铁3号线,里程长度共计79.61千米;共设车站62座。 

 

水运:全省航道里程5495公里。通过江海联运,从黑龙江下游(俄境内)出海可直达日本、韩国、东南亚各国(地区)以及我国东南沿海港口。

口岸建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俄经贸合作和边境旅游的蓬勃发展,黑龙江省获准对外开放的国家一类口岸,已由原来的1个增加到25个,成为我国对开放一类口岸最多的省份之一。

 

人口情况

人口结构:截至2022年末,黑龙江省人口出生率为3.34‰,死亡率为9.0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75‰。年末常住总人口3099万人,比上年减少2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052万人,乡村人口1047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2%,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0—14岁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为9.3%,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为17.8%。

人民生活2022年,黑龙江省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346元,比上年增长4.4%。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042元,增长4.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77元,增长3.8%。2022年,黑龙江省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412元,下降1.1%。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011元,下降1.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162元,下降0.4%。2022年,黑龙江省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5%。

 

资源禀赋

土地资源

全省耕地1719.54万公顷(25793.14万亩)其中,水田480.88万公顷(7213.17万亩),占27.97%;水浇地7.24万公顷(108.69万亩),占0.42%;旱地1231.42万公顷(18471.28万亩),占71.61%。位于2度以下坡度(含2度)的耕地1302.16万公顷(19532.40万亩),占全省耕地的75.73%;位于2—6度坡度(含6度)的耕地335.22万公顷(5028.35万亩),占19.49%;位于6—15度坡度(含15度)的耕地78.00万公顷(1170.06万亩),占4.54%;位于15—25度坡度(含25度)的耕地4.09万公顷(61.31万亩),占0.24%;位于25度以上坡度的耕地0.07万公顷(1.02万亩),占0.004%。

森林资源

全省森林2162.32万公顷(32434.86万亩)其中,乔木林地2100.44万公顷(31506.63万亩),占97.14%;灌木林地17.73万公顷(265.93万亩),占0.82%;其他林地44.15万公顷(662.30万亩),占2.04%。

 

草原资源

黑龙江省共有草地面积草地118.57万公顷(1778.61万亩)其中,天然牧草地56.88万公顷(853.28万亩),占47.97%;人工牧草地1.73万公顷(25.90万亩),占1.46%;其他草地59.96万公顷(899.43万亩),占50.57%。

湿地资源

全省天然湿地面积350.10万公顷(5251.48万亩)湿地是“三调”新增的一级地类,包括7个二级地类(黑龙江省不含红树林地、沿海滩涂)。其中,森林沼泽140.81万公顷(2112.10万亩),占40.22%;灌丛沼泽19.55万公顷(293.31万亩),占5.59%;沼泽草地142.34万公顷(2135.12万亩),占40.66%;内陆滩涂18.49万公顷(277.37万亩),占5.27%;沼泽地28.91万公顷(433.58万亩),占8.26%。

矿产资源 

截至2020年末,黑龙江省共发现各类矿产136种(含亚种),已开发利用的有61种。探明资源量的有88种,其中石油、天然气、钼矿、铜矿、石墨、高岭土、水泥用大理岩等矿产位居全国前十位。2020年,黑龙江省采矿业工业总产值1458.6亿元(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714.8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9081.3亿元)的16.1%。

水资源

黑龙江省地处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和绥芬河四大水系组成的黑龙江流域,主要河流有松花江、嫩江、乌苏里江、牡丹江、呼兰河、蚂蚁河、倭肯河、通肯河、安邦河、挠力河、海浪河、呼玛河、额木尔河、讷谟尔河、汤旺河、拉林河、乌斯浑河、乌裕尔河、穆棱河等;主要湖泊有兴凯湖、镜泊湖、连环湖和五大连池4处较大湖泊及星罗棋布的泡沼。黑龙江省流域面积在5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1918条,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686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297.44亿立方米,扣除两者之间重复计算量173.14亿立方米,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810.3亿立方米,人均水量2160立方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黑龙江省年平均径流深为132.4毫米,折合水量为602.24亿立方米。全省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71.59亿立方米,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19.51亿立方米,山丘区与平原区重复计算量为11.85亿立方米,全省地下水资源量为279.2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与地表水资源重复计算量为125.69亿立方米,全省水资源总量为727.93亿立方米。全省总用水量为286.2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用水量171.82亿立方米,地下水用水量114.41亿立方米。

经济情况

2022年,黑龙江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5901.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7%。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609.9亿元,增长2.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648.9亿元,增长0.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642.2亿元,增长3.8%。三次产业结构为22.7:29.2:48.1。 [79-80]

2023年,黑龙江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为15883.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6%,增幅与上年持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518.3亿元,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291.3亿元,下降2.3%;第三产业增加值为8074.3亿元,增长5.0%。

 

固定资产投资

2022年,黑龙江省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比上年增长0.6%。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二产业投资分别增长13.1%、10.6%,第三产业下降6.3%。从隶属关系看,中央投资增长9.9%,地方投资下降1.1%。从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投资增长9.3%,民间投资下降9.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下降18.4%。在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二期、鹤哈高速、铁力至伊春铁路、5G通信工程等“两新一重”项目带动下,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7.1%。社会领域投资增长5.9%,其中,教育投资增长30.2%。

财税收支

2022年,黑龙江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90.6亿元,自然口径下降0.8%,剔除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因素后增长9.3%。其中,税收收入793.3亿元,下降8.8%。在税收收入中,国内增值税265.8亿元,下降13.4%;企业所得税109.6亿元,增长0.5%;个人所得税34.2亿元,增长4.2%。2022年,黑龙江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452.0亿元,增长6.8%。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88.6亿元,增长20.0%;教育支出594.4亿元,增长4.1%;科学技术支出46.5亿元,增长6.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425.8亿元,增长7.2%;卫生健康支出436.3亿元,增长11.2%。 2023年,黑龙江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6%。

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深入实施产业振兴计划,加快建设“4567”现代产业体系,规上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3%,高于全国9.6个百分点。经济发展新引擎亮点纷呈,集成电路碳化硅衬底等实现量产,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博实股份炉前操作机器人等关键技术实现突破,思哲睿手术机器人实现国产化替代,哈兽研和石药集团联合研制新型疫苗填补国内空白,创意设计产业加快发展,我省获批国家标准化创新发展试点和全国首批数字化转型贯标试点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提升,电子信息制造、高端智能农机装备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1.7%和14.1%,五矿石墨全球领先的球形项目试车投产,“龙江三号”试验卫星成功发射,绥化天有为汽车数字仪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20%,成为全国最大生产基地。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加快推进,中航哈轴高端轴承等120个项目投产。

内需潜力有效激发

开展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建设产业项目2312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859个,龙江化工聚碳酸酯等901个项目建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粮食产能提升重大水利工程开工建设,综合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0.6%,哈绥铁伊高铁全线开工建设,高速公路里程突破5000公里,哈尔滨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加速推进,国际客运航线数量居东北地区首位。招商引资力度持续加大,出台产业招商扶持政策96项,成功举办哈洽会、中俄博览会、新博会、绿博会、深化央地合作座谈会等活动,累计签约项目510个,签约总额4865.9亿元。千万元及以上项目利用内资3603.3亿元,同比增长21.1%。消费市场加快恢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1%,全年各月累计增速均高于全国。交通运输总周转量增速连续12个月高于全国。快递业务量增长30%,增速高于全国10个百分点。开展促消费活动500多场,发放政府消费券6亿元,带动消费120亿元。出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特色文化旅游实施方案,制定实施释放旅游消费潜力50条、加快发展边境特色旅游20条等措施,成功举办第五届旅发大会、第36届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等重大文旅活动,开展旅游业治理专项行动,夏季避暑和冬季冰雪旅游两个“百日行动”成效显著。哈尔滨冰雪旅游火爆出圈,哈尔滨机场旅客年吞吐量2080.5万人次,创历史新高、居东北地区之首,成为最热门冰雪旅游目的地,全年接待游客数量、旅游收入分别增长85.1%和213.8%。

对外开放不断深化

实施新时代促进高水平开放发展意见,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2.3%,其中出口增长39.4%,增速分别位居全国第6位和第3位。出台“买全俄卖全国、买全国卖全俄”实施方案,对俄进出口总额增长13.5%,其中对俄出口增长67.1%。稳步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建设。实施绥芬河口岸运力提升、黑河口岸大桥畅通、同江口岸设施升级行动,全省口岸货运量、进出境旅客人数分别增长17.5%和709.2%。黑瞎子岛公路口岸设置方案获批。跨境电商贸易额增长144.2%。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1.8%,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5.4个百分点,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41家、增长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