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投资位居世界前列
中国已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服务贸易第二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利用外资第二大国,经贸大国地位不断巩固,成为推动和引领经济全球化的中坚力量。
202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417510亿元,比上年增长0.2%;服务进出口总额65754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外商直接投资新设立企业53766家,比上年增长39.7%;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1339亿元,下降8.0%,但规模仅次于2021年和2022年,是历史第三高,14个省份引资实现正增长,高技术产业占比和制造业占比提升。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9170亿元,比上年增长16.7%。
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发布的《2024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额达到1632.53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
国际金融论坛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2%,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研究表明,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其他地区产生积极的溢出效应,中国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使其他经济体的产出水平平均提高0.3个百分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24年7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中国2024年和2025年的经济增速分别为5.0%和4.5%;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24年5月发布经济展望报告,预测中国2024年和2025年的经济增速分别为4.9%和4.5%。
投资中国能够获得与中国经济同步增长的收益。《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达到17975亿元。根据国家外汇局测算,近几年外商在华直接投资收益率约9%,在国际上处于较高水平。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2019年10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认真总结近年来中国优化营商环境的经验和做法,将实践证明行之有效、人民群众满意、市场主体支持的改革举措用法规制度固化下来,重点针对中国营商环境的突出短板和市场主体反映强烈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对标国际先进水平,从完善体制机制的层面作出相应规定。
从2018年12月正式发布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以来,通过三年落地实施,已经在全国范围确立了市场准入环节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清单之外的行业、领域、业务等,市场主体可以依法平等进入,实现了“非禁即入”。
2022年3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印发《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2年版)》(以下简称《清单(2022年版)》),自发布之日起施行,2020年12月10日发布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0年版)》同时废止。《清单(2022年版)》列有禁止准入事项6项,许可准入事项111项,共计117项,相比《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0年版)》减少6项。《清单(2022年版)》明确,严格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要求,切实履行政府监管责任,建立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案例归集和通报制度,并开展市场准入效能评估。进一步畅通市场主体意见反馈渠道,多方面归集违背清单要求案例,完善处理回应机制并定期通报,有关信息在国家发展改革委门户网站和“信用中国”网站上公示。
自2019年12月1日起,在自贸试验区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中央层面设定的523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全部纳入改革范围,对所有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按照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四种方式分类推进审批制度改革。2021年7月1日起,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全覆盖清单管理,同时在自贸试验区进一步加大改革试点力度。“证照分离”改革为企业、创业者取得参与市场经营的资格提供便利,进一步降低了企业准营门槛。
提高来华工作便利度。支持各地区根据本地经济发展需要,对急需的创新创业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合理设置年龄、学历或工作经历等条件。
优化外资项目规划用地审批程序。持续深化规划用地“放管服”改革,加快外资项目落地进度,合并规划选址和用地预审,合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和用地批准,优化审批流程,推进多规合一、多验合一,推进信息共享,简化报件审批材料。
降低资金跨境使用成本。支持外商投资企业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扩大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改革试点范围。推进企业发行外债登记制度改革,支持外商投资企业自主选择借用外债模式,降低融资成本。允许非投资性外商投资企业在不违反现行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且境内所投项目真实、合规的前提下,依法以资本金进行境内股权投资。
中国大陆近年来一直致力于营商环境的优化,世界银行报告发布的中国营商环境排名连年跃升是对中国大陆近年来持续努力优化营商环境的认可。“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营商环境只会越来越好”,这将让中国经济更有后劲,应对外部环境复杂变化更加从容。
(数据来源: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